在同一个班级里,都有学习上的强势学生与弱势学生。前者学习优秀,后者学习落后——被称为“差生”。教育的意义固然在于使优生更优,但更体现在差生转化上。为了使差生转化,人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端:心理转化与成绩转化。心理转化是前提,成绩转化是目的。但是当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以后,学生激动得热泪洗面,但是一坐到座位上,打开书本,便又迅速“回归”到原始状态了。这里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一点儿起码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单靠一味做题训练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或者说多年来我们为使差生提升成绩而进行强化训练的办法基本上是失败的。也有成功的案例——如洋思中学。但是究竟有几家真正“学会”并“成功”了呢?很少。因为,他们采取的那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一般的教师受不了,学生而也受不了,学校领导也受不了。所以,很难大面积推广。正因为如此,差生转化这个教育难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道路在哪里?在回归传统。很简单,对于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以“学什么、考什么”为基本方式,逐步加大试题的变式,就能使他们获得解放。这里有具体的案例。北京某文科状元谈自己在高二时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只考了班级第30名,数学不及格。后来,他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法——背例题。他说,刚开始时有的例题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但“背”过一两次后,就会慢慢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加深你对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掌握的题型越多,你的方法就越多,在考场就能发挥自如。就是靠这个窍门,他的数学成绩从不及格到及格,从及格到优秀,并一举夺魁,考入北大。广州某同学介绍经验是做例题。做题时用草稿本遮住解题过程部分,尝试着去单独解答例题。不要做一道对一次答案(因为如果做错了就可能丧失继续做下去的信心),要尽量多做几道然后再集中对答案。有的同学说:教材的练习题一定要无一不知,无一不熟,作为第一参考书。这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说明基础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值力量。背例题,看起来是很愚蠢的事情,但是它能使人由愚蠢变聪明,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第二个例子说明,基础的东西看似简单,其实也不是一次学习就能彻底理解、彻底掌握、彻底完成的,需要不断地检验、修正、强化。
学什么、考什么或者学什么部分考什么,学生总能学会一些,收获一些,由“一些”到“两些”到“多些”,由于基础知识的升值作用,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渐获得提高。但是我们现在的考试基本上是“学什么不考什么”,光考学生可能不会的。因为估计可能不会,所以一考果然不会。考试成了失败的记录。本来他在上课时可能听懂了一些,学会了一些,但是由于这些知识太基础,太简单,太平常,所以我们便不考,于是学生便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渐渐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永恒”的“差生”。可以预见,如果大学的毕业考试也像现在的高考一样出题,肯定会有大量不及格的“差生”出现。学什么、考什么或者学什么部分考什么还能验证我们对于已经学过的东西是否真正学会了、理解了、掌握了,否则可继续将其作为教学目标,再次进行强化,如此反复强化,直到全部理解掌握为止(学而时习之)。学过了,老师便以为学生理解了,再考试也没有什么意义的,学生也以为可能理解了或者觉得不再新鲜了,于是就放弃了——这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错误的放弃,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欠账越来越多,到最后出现强大“逆差”,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