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是决定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高中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经历了从冷眼旁观到简单应付,从激情投入到困惑迷茫,从自我反思到幡然悔悟的过程,但同时仍然有很多教师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从原来的满堂灌到后来的满堂问,再到几乎完全隐退,“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并不是经验的简单平移,而是以自身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将他人或自然界的“经验”重新组织并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因此,单纯的灌输和传授并不一定能让学生“学习”,而很可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甚而干脆睡大觉。这些传统教学中颇具喜感的景象我们已经见得太多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的作用,更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教了。只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很多时候还是学习方法的示范者和高深知识的讲授者。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并不是完全不要教师讲授。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至今在教育最先进的西方国家也仍然普遍存在。正如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当然,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体制影响下,个性、自主、自由的探索被严重压抑,中国的教育深深地打上了权威主义的烙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精神。